Lazy loaded image白话所得税:常见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
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notion image

接前面两文
 
我们知道之所以存在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之分,主要就是因为存在暂时性差异,暂时性差异又分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(递延所得税资产)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(递延所得税负债),那么常见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有哪些?它又是怎么影响递延所得税的?今天就来为你专门整理一下:
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未来期间,当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得以收回或清偿时,会导致未来应纳税所得额增加的暂时性差异。它通常会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。
 

先明白个大概意思

“应纳税暂时性差异”这词儿听着有点绕,其实就是说:
  • 你公司记账的规矩(会计准则)和国家收税的规矩(税法)不一样。
  • 因为这个不一样,导致现在你按会计的算法,看起来比按税法的算法“赚得更多”(或者“费用花得更少”,或者“资产更值钱”)。
  • 这种“多赚”的感觉只是暂时的!未来几年,这个差异会倒过来,到时候你就得把现在“少交”的这部分税给补上
  • 所以,你现在就得在账上先记一笔“未来要多交的税”,这就叫“递延所得税负债”。

常见的“应纳税暂时性差异”有哪些情况呢?

1. 东西折旧/摊销,会计上比税法上慢吞吞

  • 大白话: 你买了台机器,会计上你打算慢慢用,每年折旧少一点。但税法比较大方,允许你前面几年多折旧一点(这样你前面几年交税就能少一点)。
  • 结果: 前面几年,你会计账上的机器价值就比税法账上的机器价值要(因为会计折旧少嘛)。这个差额就是“应纳税暂时性差异”。
  • 未来会怎样: 等到后面几年,税法上机器都折完了,你会计上还在折旧。那时候,你会计上每年扣的折旧就比税法多了,你当年要交的税就得比按会计利润算出来的“理论税”要多了(把前面“少交”的补回来)。
  • 小例子:
    • 公司买了台机器 100万
    • 会计打算用10年,每年折旧 10万
    • 税法允许用5年,每年折旧 20万
    • 第一年年底:
      • 会计账上机器还值:100 - 10 = 90万
      • 税法账上机器还值:100 - 20 = 80万
      • 你看,会计上的价值比税法上的高了 10万。这10万就是“应纳税暂时性差异”。公司就要为这10万未来可能多交的税(比如10万 × 25% = 2.5万)先记一笔“递延所得税负债”。

2. 手里的股票、投资房产涨价了,会计上先高兴了,税法说等卖了再说

  • 大白话: 你公司买了点股票或者投资了个门面房,年底一看,嘿,涨价了!会计上很高兴,把涨价的这部分算成今年的利润(公允价值变动收益)。但税法比较稳重,说:“你这还没卖呢,万一又跌回去了呢?等你真卖了赚到钱再说!”
  • 结果: 你会计账上这些股票、房产的价值就比税法账上的价值(通常还是老本钱)要。这个差额就是“应纳税暂时性差异”。
  • 未来会怎样: 等你真把这些股票、房产卖了,会计上可能就不再确认多少利润了(因为之前涨价时已经确认过了),但税法上就要把从买到卖整个涨价的部分都算成你赚的钱来收税了。
  • 小例子:
    • 公司买了些股票,成本 50万
    • 年底股票涨到 65万 了。
    • 会计上确认了15万的利润,股票账面价值变成 65万
    • 税法上说:“没卖就不算!”股票的计税成本还是 50万
    • 会计上的价值比税法上的高了 15万。这15万就是“应纳税暂时性差异”。公司就要为这15万未来可能多交的税(比如15万 × 25% = 3.75万)记一笔“递延所得税负债”。

3. 收购别的公司时,给人家资产估价比税务局认的高

  • 大白话: 你公司收购了另一家公司,会计上会把对方的好东西(比如设备、专利)按收购当天的市场价重新估个值入账。但税务局可能说:“不行,那些东西的‘税务成本’还是按人家原来的老底子算。”
  • 结果: 你会计账上这些从别人那里买来的资产价值,就可能比税法账上的价值要。这个差额就是“应纳税暂时性差异”。
  • 未来会怎样: 以后你每年提折旧或摊销的时候,会计上按高价值提,税法上按低价值提。这样,你会计上每年扣的费用就比税法多,导致你未来每年要交的税就得比按会计利润算出来的“理论税”要多了。
  • 小例子:
    • A公司收购了B公司,B公司有个专利,税务上的“老本钱”是 50万
    • A公司收购时,觉得这个专利市场价值 150万,会计上就按150万入账了。
    • 税务局说:“这专利的税务成本还是按50万算。”
    • 会计上的价值比税法上的高了 100万。这100万就是“应纳税暂时性差异”。A公司就要为这100万未来可能多交的税(比如100万 × 25% = 25万)记一笔“递延所得税负债”。

4. 政府给了补助,会计上想慢慢确认收入,税法说收到就得交税(某些情况)

  • 大白话: 政府给了你一笔钱作为补助,会计上你觉得这钱是对应未来好几年的,所以你打算分几年慢慢算作收入(记在“递延收益”这个负债科目里,以后慢慢转)。但税法可能比较急,说:“钱都到手了,今年就得把这笔钱算进你的利润里交税!”
  • 结果: 你会计账上记了一笔“递延收益”(负债),但税法上这笔钱已经算作当年的收入交过税了。这个“递延收益”的账面价值就比它的“税务价值”(计税基础,通常是0,因为税已经交过了)要。对于负债来说,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,也是一种应纳税暂时性差异。
  • 未来会怎样: 以后你会计上每年把“递延收益”转一点到收入里的时候,税法就不会再让你为这部分收入交税了(因为之前已经交过了)。但因为你会计利润增加了,相对于没有这笔会计收入的情况,你还是要为增加的这部分会计利润交税。
  • 小例子:
    • 公司收到政府补助 200万,会计上作为“递延收益”,打算分5年,每年确认40万收入。
    • 税法说:“这200万,今年就得全算你收入,交税!”
    • 第一年年底:
      • 会计上“递延收益”还剩 160万(200-40)。
      • 税法上这200万已经交过税了,这个“递延收益”的税务价值是0。
      • 会计上的负债价值(160万)比税法上的高了 160万。这160万就是“应纳税暂时性差异”。公司就要为这160万未来会计确认收入时对应的税务影响记一笔“递延所得税负债”。

总结一下,这些“应纳税暂时性差异”的共同特点就是

  • 现在,会计处理让你“看起来”比税法处理“更好”(利润更高、费用更少、资产更值钱)。
  • 但这种“好”是暂时的,未来总有一天会倒过来,让你未来要多交税。
  • 所以,你得未雨绸缪,先把这笔“未来要多交的税”在账上记下来,这就是“递延所得税负债”。
 

别忘了点赞、转发、推荐、关注,让更多财会同行、创业者看到!关注【汪斌带你开公司】,创业路上财税护航,不迷路!
 
温馨提示
🙏🏻
微信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,如果您不想错过【汪斌带你开公司】的文章,请将我们设为"星标",这样每次最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。方法:点击文章页面左上角蓝色文字“汪斌带你开公司”进入主页,点击关注后,再点主页右上角"...",然后选择"设为星标",即可完成,感谢您的支持。
也可以加入我们的知识星球,目前筹建期,已设置为最低档加入费用,名额仅有50席,筹建期结束恢复原价,加入后可享受每月6次免费咨询提问!我们会在这里分享很多重要的资料和精选讯息!
notion image
上一篇
续:投资回报率(ROI)测算模板使用指南
下一篇
白话所得税:常见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
Loading...
文章列表
让财税成为经营的力量
AI赋能高效学习PowerQuery
知识运用
实战教程
CPA考试学习笔记
Excel使用技巧
人工智能追踪
案例解析
财税政策
中小企业财税实务必修课
学习小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