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azy loaded image不同类制造业,成本核算方法如何选择匹配?(核算对象和程序角度)
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notion image

最近,东大一改以往风格,主动发起了主要针对西方某大国的禁令,令世界一片震惊。金毛气急败坏,言语不断威胁,然而不过是强弩之末,过了没两天就又再一次不出所料的泄了气。
这份从容与淡定,这份让对手“不过是强弩之末”的强大底气,究竟源自何处?
答案,必然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、强国的地位。
这个地位,体现在仰望星空时的“神舟”与“北斗”,体现在远航深蓝时的万吨巨轮与航空母舰,也体现在我们触手可及的电动汽车、智能手机,甚至是饭桌上的一双筷子,厨房里的一口铁锅上。
制造业的强大,不仅在于我们“能造”,更在于我们能以不可思议的效率和极具竞争力的价格,“持续地、大规模地造好”。而要让这庞大的制造业机器高效运转,我们必须回答一系列核心问题:“我们的成本花得对不对?效率高不高?利润空间在哪?” 而系统性地解答这些问题的关键,就落在了一项核心管理活动上——成本核算
回到本篇文章的主题,从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核算程序的维度来看,不同的制造业成本核算方法该如何选择匹配?

整个制造业,按照最基础的分类,大致可以分为“流程制造”“离散制造”两大类。

流程制造是通过一系列化学、物理变化,将原材料混合、反应、分离,最终形成产品。生产过程通常是连续或批量进行的。如石油化工、制药、食品饮料、钢铁制造、水泥等。
离散制造是通过对独立的零部件进行加工、装配,最终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产品。生产过程在工序上可以是不连续的。如汽车制造、电子电器、机械制造、航空航天等。
除了上述两大类,为便于进行更具针对性的过程管理,制造业还可以根据生产批量、定制化程度和生产线组织方式等因素,做更加具体的细分。
1、重复性制造。特点是生产线上长时间、大批量地生产同一种或非常相似的产品。这种模式追求高效率和低成本,常见于汽车和电子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中。
2、小批量、多品种生产。与重复性制造相对,这种模式专注于生产小批量、高度定制化的产品。生产设备通常按功能组织,而非流水线式布局,适用于航空零部件、专用机械设备等领域。
3、批量生产。介于重复性制造和小批量生产之间。产品按“批次”进行生产,完成一个批次后,设备需要重新设置以生产下一个批次的产品。这种模式在食品、药品和纺织业中非常普遍,也可以看作是流程制造的一种形式。
4、连续生产。这是流程制造的一种极端形式,生产线一天24小时、一周7天不间断运行,用于生产石油、化工等大宗商品。

为不同分类的制造业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

为不同分类的制造业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体系是非常重要的,这直接关系到成本数据的准确性以及企业在定价、成本控制和经营决策上是否具有前瞻性。
选择的核心原则是:成本核算方法必须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需求相匹配。有两类方法,想必大家都知道,即分批成本法(可对应离散制造类)分步成本法(可对应连续制造类)

有时候,即使是典型的连续制造企业,他也可能选择分批成本法。

例如某个新材料化工生产企业,生产车间是分为1、2、3、4、5车间,每个车间都能独立生成出特定品种的产品(分批次生产),另外有焚烧、脱盐、动力等辅助生产车间,这个企业虽是连续制造类型的制造业,但是却是选择分批法。所以,还是那句话,成本核算方法必须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需求相匹配。
在这个案例中:
每个车间都能独立生成出特定品种的产品
  • 这是第一个关键点。生产流程不是一个单一产品从车间1流到车间2,再到车间3...的顺序加工模式。如果是顺序加工,分步法是首选。
  • 既然每个车间像一个独立的“工厂”,生产不同的产品,那么将所有车间的成本混在一起按步骤计算,显然是不合理的。这就排除了在公司层面使用单一分步法的可能性。
分批次生产
  • 这是最关键、最具决定性的一点。当按“批次”来组织生产时,意味着:
    • 不同批次之间可能有差异:可能使用了不同供应商的原材料、配方有微调、工艺参数不同,或者为不同的客户订单生产。
    • 管理上需要区分:您需要知道A批次的成本是多少,利润是多少;B批次的成本又是多少。如果A批次出现质量问题,就需要准确追溯这一批次的成本损失。
  • 在这种需求下,“生产批次” 就成了最自然的、最需要关注的成本核算对象。而以“批次”或“订单”为成本核算对象的方法,正是分批法

现实世界往往是批步混合法

在实际情况下,绝大多数制造企业,其成本核算模式都不是纯粹的“分批法”或“分步法”,而是两者的结合体——可以称之为“批步混合法”或“品种与批次相结合”的模式。纯粹的分批法或分步法,只是教科书为了便于理解而划分的“理想模型”,现实世界远比模型复杂。
现代制造业的生产流程,往往同时具备“离散”和“流程”的特征。一个产品的诞生过程,可能前面是标准化的流程生产,后面是定制化的离散装配。
比如电子产品制造(如手机、电脑),就是“流程化备货和个性化装配”批步结合的典型案例
  • 前端 - 分步法:
    • 环节:核心零部件的生产,如SMT贴片(将元器件焊接到PCB板上)、屏幕模组制造等。
    • 特点:这些环节是大批量、标准化的流水线作业。生产的是标准化的半成品(如PCBA主板)。在这个阶段,我们关心的是贴片工序的单位成本是多少,采用分步法核算效率最高。
  • 后端 - 分批法:
    • 环节:总装与测试
    • 特点:总装线可能要同时处理不同配置的订单。比如,订单A是“128G内存+黑色外壳”的手机,订单B是“256G内存+白色外壳”的手机。虽然都是同一款手机,但物料和测试程序有差异。为了精确核算每个配置订单的成本,这个阶段必须采用分批法,将不同的内存、外壳等物料,以及特定的测试工时,精准地归集到不同的生产订单(批次)上。

写在最后
认识到现实情况的复杂性是常态后,就明白了,为什么一套先进的成本核算系统,其灵活性可组装性至关重要。必须具备以下能力:
多层次的成本对象定义:系统必须允许用户在同一个核算体系内,同时定义“生产步骤/成本中心”、“产品品种”、“生产订单/批次”等多个层次的成本对象。
灵活的成本结转路径:系统必须能够支持复杂的成本流转。比如,在上文中,允许用户设置规则,将按分步法核算出的“PCBA主板”的半成品成本,在总装环节,再作为“直接材料”,投入到按分批法核算的“手机生产订单”中去。
可配置的核算方案:最理想的状态是,系统允许企业针对不同的产品线、不同的工厂、甚至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,配置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。比如,A工厂的标准化产品用分步法,B工厂的定制化产品用分批法,所有规则都在一套系统中统一管理。

 
 
温馨提示
🙏🏻
微信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,如果您不想错过【汪斌带你开公司】的文章,请将我们设为"星标",这样每次最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。方法:点击文章页面左上角蓝色文字“汪斌带你开公司”进入主页,点击关注后,再点主页右上角"...",然后选择"设为星标",即可完成,感谢您的支持。
【点击文末“阅读原文”,加入知识星球,获取本文及历史以来提及、发布的相关精选和原创资料,另:加入后可享受每月6次免费咨询提问,帮助解决您的特定问题!】
 
上一篇
为何Power Query做数据清洗能够一劳永逸?
下一篇
建议收藏!资深财务BP总结:经营分析报告行文与数据表达标准
Loading...
文章列表
让财税成为经营的力量
电脑与网络
从Power Query到Power BI,入门到精通
知识运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