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azy loaded image制造业成本核算的10个细节
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notion image

(本文3000字,阅读需要8分钟左右)
魔鬼藏在细节里,再好的成本核算体系最终都要落实在每一张领料单、每一笔费用分摊的细节上。这些细节处理得好不好,直接决定了成本数据的“地基”是否稳固。
一、 物料与采购环节的细节
1、 “暂估入库”的烦恼
货到了,发票没到,成本怎么算?
  • 问题:月底,一批价值100万的钢材已经验收入库并投入生产,但供应商的发票还没到,采购系统里没有准确价格。如果不处理,本月领用的材料成本就会被严重低估
  • 标准做法:
      1. 必须执行“暂估入库”流程。在月底,财务人员应根据采购订单上的价格或合同价,先“估”一个价格,做一笔“借:原材料,贷:应付账款-暂估”的凭证入账。
      1. 确保这张暂估入库单能参与本月的材料成本计算(如移动平均),让领用的材料能有成本。
      1. 下月初,用红字凭证冲回这笔暂估。等发票到达后,再按发票金额做正式的入库处理。
  • 常见错误: 嫌麻烦,干脆等发票到了再入账,导致成本在不同月份之间“漂移”,严重失真,这样在做月度成本分析的时候就会自寻烦恼。
2、“采购费用”的分摊
运费、关税、保险费,记入成本还是费用?
  • 问题:采购一批进口设备,除了设备本身的价格,还支付了高昂的国际运费、关税和安装调试费。这些钱,是直接进管理费用,还是应该计入设备的成本?
  • 标准做法:根据会计准则,所有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合理、必要的支出,都应计入该资产的成本。所以,运费、关税、保险、安装调试费,都应该资本化,计入固定资产或原材料的入账价值。
  • 常见错误:为了税务上尽早抵扣,或为了简化核算,将本应资本化的费用,直接计入了当期损益,导致资产价值低估,前期利润也失真

二、 生产与仓储环节的细节
3、“废品与返工”的成本归属
这笔损失,谁来背?
  • 问题:生产过程中,产生了一批废品,耗用了1万元的材料和人工。同时,另一批产品因为小瑕疵需要返工,又额外投入了2千元工时。这些成本怎么处理?
  • 标准做法:
      1. 正常废品:在合理范围内的、不可避免的废品损失,其成本应该由本批次的所有合格品来承担,即计入产成品成本
      1. 非正常废品:由于人为失误、意外事故等导致的超额废品损失,应从生产成本中剔除,直接计入“营业外支出”“管理费用”
      1. 返工成本:如果是特定批次产品的返工,应计入该批次产品的成本;如果是普遍性的返工,则计入当期制造费用
  • 常见错误:将所有废品和返工成本,都笼统地混在制造费用里,无法区分责任,也无法准确核算特定批次产品的真实成本。
4、“物料盘点”的盈亏处理
账实不符怎么办?
  • 问题:月底仓库盘点,发现A物料少了10件,B物料多了5件。财务账怎么调?
  • 标准做法:
      1. 首先要查明原因。
      1. 盘盈:通常是由于记账错误,应冲减“管理费用”
      1. 盘亏:
          • 若是定额内损耗或管理不善,计入“管理费用”
          • 若是自然灾害等非常原因,计入“营业外支出”
          • 若应由责任人赔偿,则计入“其他应收款”
      1. 处理后,要调整库存账,确保账实相符。
  • 常见错误:不经审批,随意调整库存账,或长期挂账不处理,导致库存数据形同虚设。
5. “共用料”的分配
一张领料单,多个订单用,怎么分?
  • 问题:为了方便,车间一次性领了一大桶胶水或一卷钢板,供多个生产订单共同使用。这张领料单的成本,如何分配给这些订单?
  • 标准做法:必须建立二次分配的机制。先将这桶胶水的成本计入一个中间成本中心(如“辅助生产-胶料”),然后,根据每个订单实际的工时、产量或定额消耗量,再从这个中间成本中心,将成本分配出去。
  • 常见错误:拍脑袋,按订单数量平均分,或者干脆全部分给领料的第一个订单,导致订单成本严重不准。

三、 人工与费用分配的细节
6. “停工损失”的核算
设备坏了,工人歇着,工资算谁的?
  • 问题:因为关键设备突发故障,某车间停工了2天。这两天工人的工资照发,这笔钱是计入产品成本,还是期间费用?
  • 标准做法:要区分停工原因。
    • 计划内/定额内停工:计划内的设备检修、季节性停工,这部分损失应计入制造费用,最终由产品成本承担。
    • 计划外/非正常停工:重大设备事故、长时间断电等,这部分损失应计入“营业外支出”。
  • 常见错误:不加区分,所有停工损失都计入制造费用,掩盖了管理问题。
7. “水、电、汽”费用的分配
一张总表,N个车间,怎么分?
  • 问题:全厂共用一个总电表,每月电费50万。如何公平地分给冲压、焊接、装配三个用电量差异巨大的车间?
  • 标准做法:安装分表是最佳方案。如果没有分表,必须找到最合理的分配标准(动因)。对于电费,最好的动因是“各车间设备功率 × 运行时间”。对于水费,可以是“额定用水量”“人数”
  • 常见错误:按“人数”或“产值”来分摊水电费,对于设备密集型的车间极不公平,会严重扭曲部门成本。
8. “福利费与工会经费”的计提与分配
是跟工资走,还是单独分?
  • 问题:生产工人的福利费(按工资总额14%计提),是应该直接计入“生产成本-直接人工”,还是先计入“制造费用”再分配?
  • 标准做法:福利费、工会经费、教育经费的性质,是跟随“人工”发生的。因此,最准确的做法是将其视为广义的人工成本。计提后,应按照与工资相同的分配逻辑(直接人工/间接人工),分别计入“生产成本”“制造费用”
  • 常见错误:把所有福利费都计入“制造费用”,再按工时等标准在所有产品间“和稀泥”,降低了人工密集型产品的成本准确性。

四、 期末成本计算的细节
9. “约当产量”的确定
在产品完工程度,谁说了算?
  • 问题:在分步法下,月底要计算在产品的约当产量。生产线上那些半成品,到底算完成了百分之多少?50%?60%?这个数字的微小变动,会直接影响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成本。
  • 标准做法:不能拍脑袋! 必须由生产技术部门工艺部门,对每个工序的在产品,给出一个有依据的、标准化的完工程度。比如,A工序的在产品,通常料已全部投入(材料完工程度100%),但加工只进行了一半(人工和费用完工程度50%)。这个标准应相对稳定,并形成制度。
  • 常见错误:财务人员自己估算,或者每年随意变动,导致成本数据缺乏可比性。
10. “联产品与副产品”的成本分离
一生多胎,成本咋分?
  • 问题:在化工或农产品加工中,一个生产过程会同时产出多种产品(联产品),比如原油炼解出汽油、柴油、煤油。或者在产出主要产品(主产品)的同时,附带产出一些次要产品(副产品),比如炼焦产生煤焦油。总成本如何在这“一大家子”里分配?
  • 标准做法:
    • 联产品:通常按“售价法”或“可变现净值法”分配。即根据各种联产品在分离点的市场售价或未来可变现净值的比例,来分配联合成本。
    • 副产品:通常作简化处理。按其可变现净值,直接冲减主产品的总成本。
  • 常见错误:不进行分离,将所有成本都记在主产品上,导致主产品成本虚高,副产品“零成本”销售,利润失真。
这些细节看似琐碎,但它们共同构成了成本核算体系的基础底座,只有把这些基础动作做扎实,我们之前讨论的那些高大上的管理会计分析工具,才能真正发挥其威力,真正透视出问题的根源来自于哪里?

最近,老汪新开了一个个人公众号,专门用于撰写分享财务BP经营分析相关“术”的执行层面内容,涵盖了PowerBI可视化Excel高级技巧经营分析的角度探讨等内容,欢迎点击下方卡片关注!
 
【点击文末“阅读原文”,加入知识星球,获取本文及历史以来提及、发布的相关精选和原创资料,另:加入后可享受每月6次免费咨询提问,帮助解决您的特定问题!】
 
上一篇
制造业的成本核算和经营分析怎么结合起来?
下一篇
Power Query功能详解之追加查询和合并查询
Loading...
目录
文章列表
让财税成为经营的力量
电脑与网络
从Power Query到Power BI,入门到精通
知识运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