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azy loaded image系统“跑成本”的背后,都在干哪些活?
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notion image

(本文3000字,阅读需要8分钟左右)
昨天,我们讨论了制造业成本核算在月末一个非常能引起大家共鸣的问题,那便是“跑成本”这个动作。“跑成本”看似就是在核算系统的界面点击一个按钮,执行一个流程,但是在系统界面的背后,其实正在运行着的是一套管理逻辑非常严密、严格遵循预设顺序、环环相扣的数据处理流程。 “跑成本”的本质其实就是“产品成本计算”,今天我们继续讨论这个话题,带大家聚焦于一个纯粹的、以“实际成本法”为核心的制造业企业,看看月底当成本会计在核算系统中点击【成本计算】时,系统的幕后计算大戏是如何上演的?
简单来说这个过程,可以被看作是一次“数据的大汇集与再分配”,系统此刻就扮演着一位极其严谨、不知疲倦的会计师,有条不紊地执行着以下这些运算步骤

请注意,我们上面提到的假设,是在一个纯按实际成本法进行会计核算的制造业企业场景下(如果有标准成本这种更精细化的管理,那么情况又大不相同),“跑成本”的幕后规则,可以总结为如下过程。
第一步:【数据采集与验证】
核对所有“原始票据”和“工单”
这是所有计算的起点,系统首先要确保所有用于计算的“原材料”都是齐备和合格的。
  • 幕后动作:
      1. 确定核算范围:系统首先读取本次计算的指令——核算哪个公司(核算组织)、哪个期间(会计期间)。
      1. 全面数据抓取:在此范围内,系统开始大规模地从各个业务模块“取货”,比如:
          • 从【仓存模块】:抓取所有已审核的、与生产相关的《生产领料单》《生产退料单》。这是计算“直接材料成本”的唯一依据。
          • 从【总账模块】:抓取所有已过账的、计入了指定“费用科目”(如“制造费用”、“应付职工薪酬-直接人工”)的会计凭证。这是计算“人工”和“费用”的依据。
          • 从【生产模块】:抓取所有生产订单的《产品入库单》(获取完工产量)和工时汇报数据(这里要注意下,这种情况是指人工成本有更精细化核算的情况,比如工时报工是跟产品一一对应的,而不是整个车间统一算人工费用然后再分配至各个产品成本)。
      1. 启动“合法性检查”:系统会对所有抓取来的单据进行一次“健康体检”,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。它会检查:
          • 是否存在未审核的领料单或入库单?
          • 是否存在金额或数量为负数等逻辑错误的单据?
          • 即将参与计算的物料,其成本计价方法(如移动加权平均)是否已设置?
  • 关键点:这一步的任何“硬伤”都会导致计算中断并报错。“跑成本”失败的高发地带,成本会计的大量时间,都耗在这个阶段,花在了与业务部门沟通,以确保这一步能顺利通过。
第二步:【成本归集】
将分散的成本“入池”
数据验证通过后,系统开始将杂乱无章的原始数据,分门别类地归集到几个大的“成本池”中。
  • 幕后动作:
      1. 计算“直接材料成本池”:
          • 系统会逐一处理所有《生产领料单》和《退料单》。
          • 对于每一笔出库的材料,系统会采用该物料在出库时点的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,乘以实际出库数量,计算出其成本。
          • 最终,将所有与某个生产订单(或某个产品)相关的材料成本进行加总,形成该订单(或产品)的“实际直接材料总成本”。
      1. 计算“直接人工成本池”(如上文所得,如果是人工成本精细核算):
          • 如果企业有工时汇报,系统会抓取每个生产订单汇报的实际工时,乘以员工的实际小时工资率,汇总形成该订单的“实际直接人工总成本”。
      1. 计算“制造费用成本池”:
          • 系统会将第一步从总账抓取的所有“制造费用”类凭证,按照成本中心(如车间)进行汇总。
          • 如果“直接人工”没有单独核算,那么所有生产工人的薪酬,也会在这个环节被并入到各个车间的制造费用池中(即没有实现上面所说的人工成本精细化核算时)。
第三步:【核心运算:分配与分割】
将“成本池”中的水,分别注入每个“瓶子”
这是整个过程最核心、计算最复杂的一步。
  • 幕后动作:
      1. 分配“制造费用”:
          • 系统会根据“制造费用”这个大水池,按照预设的分配标准(如产量、材料成本等),将其分摊到本月的每一个生产订单(或产品)上。
          • 分摊到某产品的制造费用 = 该产品的分配标准占总量的比例 × 制造费用总额
      1. 分割“在产品与产成品”成本(运行约当产量法):
          • 现在,对于每一个生产订单,它身上已经汇集了所有的实际成本:期初在产品成本 + 实际材料成本 + 实际人工成本 + 分摊来的制造费用。这就是待分割的“总成本蛋糕”。
          • 系统会读取由成本会计输入的在产品完工率,并结合完工产量在产品产量
          • 在后台,系统高速运行“约当产量法”或者其他预设的什么方法,将这个“总成本蛋糕”精准地切割为两块:
            • ①完工产品总成本
            • ②月末在产品总成本
第四步:【结果回写与报告】
将“计算结果”转化为“正式记录”
计算完成后,系统需要将这些成果进行正式确认,让它们成为正式的财务数据。
  • 幕后动作:
      1. 计算并回写“单位产成品成本”:
          • 单位产成品成本 = 完工产品总成本 / 完工入库数量
          • 这个计算出的最终实际单位成本,会被系统自动、精准地回填到本月所有相关的【产品入库单】上。这是最关键的步骤,它为新生产的产品赋予了“身价”,以后卖出去了就有核算盈利还是亏损的依据了。
      1. 更新成本报表数据源:
          • 系统会将所有计算过程和结果,包括费用分配的明细、在产品成本的构成等,全部写入成本模块的数据库表中。
      1. 最后,生成分析报告:
          • 系统会基于刚刚写入的最新数据,立即生成一系列分析报表,如【成本计算单】、【费用分配明细表】等,以供成本会计进行最终的审核和确认,而且也可以作为咱们财务BP进行深入地经营分析洞察的绝佳材料之一。
写在最后
在纯实际成本核算模式下,“跑成本”是一个严谨的、单向的、从业务单据到财务数据的“数据精炼”过程。它没有“对比”和“分析差异”的环节,核心任务就是“忠实地记录、公允地分摊、准确地计算”,把最真实的实际成本情况呈现给用户。
 

最近,老汪新开了一个个人公众号,专门用于撰写分享财务BP经营分析相关“术”的执行层面内容,涵盖了PowerBI可视化Excel高级技巧经营分析的角度探讨等内容,欢迎点击下方卡片关注!
 
【点击文末“阅读原文”,加入知识星球,获取本文及历史以来提及、发布的相关精选和原创资料,另:加入后可享受每月6次免费咨询提问,帮助解决您的特定问题!】
 
上一篇
销售定价测算,怎么做?
下一篇
制造业成本核算与经营分析融合:了解“跑成本”的深刻含义
Loading...
目录
文章列表
让财税成为经营的力量
电脑与网络
从Power Query到Power BI,入门到精通
知识运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