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azy loaded image一文讲透!约当产量法的实务运用,只讲能落地的干货!
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notion image

(本文3000字,阅读需要8分钟左右)
还记得考初级会计师那会儿,网校的老师是怎么教我们算月末成本的吗? “简单!月末在产品完工率,原材料一次投料按100%,工时和制费就统一按50%计算!”
然而当我们,真正走上实务工作岗位,就会发现投料不是一次性的,工序不是线性的,甚至有时候连在产品具体在哪儿你都不知道,更何谈数清?拿着教科书上那套“数人头、乘一半”的静态逻辑去硬套复杂的ERP系统,是无数成本会计踩过的第一个深坑。
教科书教的是一种“静态的算术题”,默认数据是现成的;而企业实务玩的是“动态的数据流”,数据是靠业务喂出来的。不懂业务逻辑,只懂会计公式,在现在的数字化工厂里是寸步难行的。
大家好,欢迎来到老汪的【汪斌带你开公司】,本账号聚焦制造业成本管控、数字化转型、业财融合、经营分析以及传统财务精进提升! 如果文章对你有点点帮助,请不要吝啬点赞、转发、推荐、关注,这是我们持续更新的动力!
三条不成文的“潜规则”
在真实的制造业行业成本核算实务中,践行约当产量法有三条不成文的“潜规则”,完全不同于教科书: 1、能不算就不算。如果在产品数量稳定或价值较低,可以直接用“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”或“固定在产品成本法”,就不折腾约当产量了; 2、非要算那就要靠系统:绝不靠人工去车间数数。依靠数字化的ERP/MES的工序报工(离散制造)或投料记录(流程制造),自动计算完工率。 3、动因分离:材料和人工/制费的完工率坚决要分开算。材料往往是一次投入(完工率100%),而人工制费要按工时进度打折。这就是实务中最常见的“混合约当产量法”。
实务中,企业通常会根据生产模式(离散or流程)、信息化程度(有无MES/ERP)以及成本效益原则,选择以下几种“科学且真实”的处理方法。下面给大家逐一介绍!

方法一:离散制造企业(如机械加工、汽车零部件)

核心痛点:工序多,在制品分散在各个工位,盘点极难。
实务方法:基于“工序汇报”的定额比例法
  • 背景:浙江某汽车零部件厂,生产一个齿轮需要经过“车削-滚齿-热处理-磨削”4道工序,月末车间里堆满了各种状态的齿轮,没法一个个去估算完工率。
  • 实务做法(ERP+MES逻辑):
      1. 基础数据准备:工艺部门在ERP中维护好精准的“工艺路线”,并设定好每道工序的“标准工时”(或标准加工费定额)。
          • 工序1(车削):定额工时2小时
          • 工序2(滚齿):定额工时3小时
          • 工序3(热处理):定额工时4小时
          • 工序4(磨削):定额工时 1小时
          • 总定额工时:10小时
      1. 完工率预设:系统自动计算每道工序完成后的累计完工率。
          • 完成工序1:完工率 = 2/10 = 20%
          • 完成工序2:完工率 = (2+3)/10 = 50%
          • 完成工序3:完工率 = (2+3+4)/10 = 90%
      1. 数据采集:工人每做完一道工序,必须在MES终端(或扫码枪)扫描流转卡汇报。系统实时知道每批产品“停在”哪道工序。
      1. 自动化计算:月末,系统自动抓取数据:
          • 停在工序2的在制品有100个 -> 约当产量 = 100 * 50% = 50个。
          • 停在工序3的在制品有200个 -> 约当产量 = 200 * 90% = 180个。
  • 科学性:用“已完成工序的定额投入”替代了“主观估算”,数据来源于生产报工,极其精准。

方法二:流程制造企业(如化工、制药、食品)

核心痛点: 生产是连续投入的,物料在管道或反应釜里,看不见摸不着,无法数个数。
实务方法:基于“投入产出比”的倒挤法或“反应时长法”
  • 背景:某精细化学品工厂,生产某种中间体,反应周期长,原料分阶段投入,反应釜盖着盖子,根本不知道里面反应到了哪一步。
  • 实务做法A(投入法):
    • 逻辑:假设主要原料(如A原料)是在反应开始时一次性投入的,而其他费用随反应进度发生。
    • 操作:
        1. 月末通过流量计或投料记录,算出本月总投入了多少A原料(比如100吨)。
        1. 统计本月产出了多少成品(比如80吨)。
        1. 利用“物料守恒”“理论得率”计算在制品。如果理论得率是1:1,那么意味着有20吨的原料还在反应釜里(在制品)。
        1. 完工率确定:材料成本完工率100%(因为都投进去了)。加工费完工率则依据“反应时长”。如果标准反应24小时,这批料已经反应了12小时,则加工费完工率50%。
        1. 在产品完工产量即为:20*50%=10吨,约当产量=80(成品)+20(在制)×50%=90吨。
  • 真实实务做法B(倒挤法-很多企业的“偷懒”但有效做法):
    • 对于难以盘点的连续生产,企业往往不计算在制品成本,或者保留一个固定的“定额在制品成本”
    • 逻辑:假设生产线上的“存液量”是恒定的。除非停产大修,否则每个月留在管道里的料都差不多。
    • 操作:月末不盘点在制品,直接将“月初在制品成本”视为“月末在制品成本”。
    • 结果:本月发生的所有生产费用 = 本月完工产品成本。
    • 科学性:虽然粗糙,但在连续稳定生产的情境下,符合“重要性原则”和“成本效益原则”。

案例三:项目型制造企业(如大型装备、船舶)

核心痛点:生产周期极长(跨月甚至跨年),单件价值巨大,几乎全是“在产品”。
实务方法:基于“成本投入比例”的百分比法
  • 背景:某大型变压器制造厂,一台变压器造价几百万,生产周期好几个月,根本没有“完工产品”,所有投入都在这台半成品变压器里。
  • 实务做法(项目管理逻辑):
      1. 以“项目/工单”为核算对象:不按月结转,而是按项目归集。
      1. 完工率 = 累计实际投入成本 / 预计总成本
          • 例如:ERP中该工单的BOM和工时预算总成本是100万。
          • 截至本月末,系统抓取到的实际领料+人工+分摊费用=40万。
          • 完工率 = 40万 / 100万 = 40%。
      1. 财务处理:这40万全部留在“在产品(或合同履约成本)”科目中,直到项目最终完工交付的那一刻,再一次性转为成本。
  • 科学性:用“钱的进度”代表“货的进度”,适合单件、长周期的生产模式。

最近,老汪新开了一个个人公众号,专门用于撰写分享财务BP经营分析相关“术”的执行层面内容,涵盖了PowerBI可视化Excel高级技巧经营分析的角度探讨等内容,欢迎点击下方卡片关注!
 
【点击文末“阅读原文”,加入知识星球,获取本文及历史以来提及、发布的相关精选和原创资料,另:加入后可享受每月6次免费咨询提问,帮助解决您的特定问题!】
 
上一篇
存货计价核算:移动加权平均之美
下一篇
成本归集的“最小单元”之争:生产工单、批次、还是工序?
Loading...
文章列表
让财税成为经营的力量
电脑与网络
从Power Query到Power BI,入门到精通
知识运用